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关于组织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院选拔赛的通知
发布者: 魏巍
发布时间:2022-10-05
浏览次数: 10


关于组织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

学术科技作竞赛学院选拔赛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备战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启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院选拔赛,面向全师生征集参赛作品,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比赛背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是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自1989年第一届“挑战杯”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2500余所高校,已成为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群众性赛事,是当代大学生展现课外学术创新成果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23年下半年在贵州大学举办。

二、参赛对象

参赛学生须为20236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本科生

三、申报要求

1.申请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36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2.申请参赛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请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仅指作品,非论文、专利等)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需申请集体项目。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为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作品。鼓励学生组队参赛集体作品的团队成员(含申报人)不得超过7名。

3.参赛作品应突出前沿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应用价值,优先鼓励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特色学科领域选题,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解决热点、卡脖子、前沿问题为最佳)

四、作品分类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科技发明制作、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三大类。

1.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科技发明类作品所属领域分类如下: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选题关键点选题前沿+需求急迫+应用价值大

2.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科生参加作品分类同科技发明制作A—E类。

选题关键点选题前沿+需求急迫+科学价值大

3.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作品所属领域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选题关键点特色鲜明题材新颖情怀深厚紧扣热点+社会价值

五、推报要求

1.根据作品所属的类别与专业,自行聘请、组建“挑战杯”内评审与指导专家组,对本的项目进行决赛评分与指导。系内选拔要求采用项目展示、答辩的形式进行。

2.作品要求与评审参考标准见附件1

3.推荐参加学院选拔的作品数量上限是2

4.121日前,为单位,将经过选拔筛选的项目汇总表(附件2)、作品申报书(附件3)纸质档(一式三份)报送至团委,汇总表和作品申报书电子档发送至邮箱:443057366@qq.com汇总表请以推荐次序排序

、工作要求

1.、各有关单位应高度重视,广泛宣传,积极动员,与专业教师充分沟通,深入学生了解并挖掘优秀项目或潜力项目,各单位推荐的参赛作品应能够体现本单位学生学术创新的最高水平。

2.和作品指导老师要积极指导,为备赛省赛的项目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等资源支持。


联系人:魏巍     联系方式:83885609

附件1:作品要求与评审参考标准

附件2:“挑战杯”竞赛学院选拔赛报名汇总表

附件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院选拔赛作品申报书

附件4:“挑战杯”竞赛章程

附件5:参考资料1: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赛特等奖、一等奖作品名单

附件6:参考资料2: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赛特等奖、一等奖作品名单


共青团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委员会

                         2022105